员工阵地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新冠疫情全面爆发,举国上下共同抗击,作为长九项目三工区主任的杨秀军也迎来了职业生涯中又一次巨大的挑战:人员返岗复工推迟,不能满负荷生产,怎么办?如何加强员工疫情防控工作?今年生产任务加大,能否按期圆满完成今年生产任务?这些就像一块块巨石压在他的胸口。面对重重困难,身经百战的杨秀军却一如既往的沉着冷静,工作安排井井有条,他带领团队一路向前,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三工区各项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这只是他不惧挑战,迎难而上的一个缩影。作为拥有31年工作经验的“资深工匠”,他身上故事还有很多……
他是“创新达人”
三工区办公室紧挨着筛分车间,与其他办公室不同的是外墙上面挂着一块醒目的标识牌,上面标注着:杨秀军创新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早在2016年6月就成立了,是从青藏高原上的加查项目部迁至长九新材料工程项目部码头分部。
杨秀军一直都是被员工交口称赞和令人信服的存在,不仅仅因为他工作经验丰富,更因为他是员工纷纷竖起大拇指,佩服不已的“创新达人”。从研制“钢丝托辊更换器、清扫器”到发明“B2胶带机跑偏调整器、溜槽阻塞检测器”,从创造“大倾角胶带机逆止器”到发明“外加剂车间环形轨道起吊装置”,从研究“自制活动调节清扫器”到开展“直线脱水筛脱水泥砂处理技术改造”,以他牵头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不胜枚举,他发明的皮带清扫器和皮带托辊更换器还荣获了国家新型专利证书。
他常说:“创新不分年龄,实干不分时间,我们都要有一颗不服输的心,要有一种说干就干的拼劲”。
到了长九项目后,他对系统生产设备做了大量工艺整改工作,比如给胶带机安装上活动调节清扫器,更换筛板调整生产工艺的细度模数,在筛面上加设阻料器,溜槽中加设喷水设施等等,利用一切技术手段让我们所生产的骨料可以质量达标入仓。
与此同时,他还对一线岗位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使他们能够快速,高效的适应岗位,为项目部创收产值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部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
“不管是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一比喻就是杨秀军常常挂在口头的口头禅。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项目部以杨秀军创新工作室为主要基地,鼓励广大员工可广泛参与,只要你是“金点子”,在创新工作室加以孵化,一定会转化成优质的成果,掀起了一股“全员参与创新,人人都是创新达人”的热潮。
他是“荣誉收割机”
杨师傅在长达二十多年的设备维修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斩获工程局、砂石公司大大小小各类奖项,那真的可以说是拿奖拿到手软,一点也不夸张。
从2006年到2019年期间,他共计荣获砂石分局各类名次奖项9次,先进个人类荣誉称号10余次,各种国家发明专利4次,两次被工程局评为“年度标兵”。
自参加工作以来,杨主任不断学习,充实专业知识,善于思考,总结工作中疑难故障排除经验,并快速成长为单位技术与经验兼备的基层管理人员。
在酷热难耐的夏天,他钻进笨重又不透气的设备器械中间,仔细查看设备故障部位,这样一呆就是几小时,汗水早已浸透他的衣襟,工作服上也被黑色的机油蹭得一身“黑”,但是抢修工作却没有丝毫放慢,他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只能快速排除故障,才能尽快让系统正常生产运转。
有时他还需要在极其阴暗狭窄的空间下进行维修操作,虽然戴了安全防护罩,但总是无可躲避,只能任凭焊花火屑迎头“淋浴”,空间拐弯又把他的身躯强行扭曲。在这种状态下,手还不能有丝毫晃动,焊枪必须稳稳地保持到焊条焊完为止。
荣誉的背后是他几十余年的艰辛付出,也是创新成果最好的诠释,每一张荣誉证书都洒满了勤劳与智慧的汗水。
我本以为杨主任会骄傲自豪的和我滔滔不绝,没想到他轻描谈写的说了一句:“奖项都是次要的,我只想踏踏实实地为公司出一份力,尽一份责,得到领导的认可就行了”。他还淡定地和我说:“这些奖项只是冰山一角,我在三峡工作时还有好多奖项因宿舍发生火灾烧毁了。”听到这番话,我内心十分震惊。
我心里在想:不在意个人荣誉和奖项的同时,还有着脚踏实地肯干,实干的创新精神,杨师傅的品质和工作态度才是最难能可贵的,这也许就是杨师傅为什么能拿奖拿到手软的原因所在了。
他是兢兢业业的笃行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是兢兢业业的笃行者,几十年如一日把一件工作、一项事情,一丝不苟发挥到极致,做到别人无可替代。这不仅仅是一种坚定信念的体现,更是一种对于工作的热爱与情怀。
曾听一名技术人员讲过关于杨秀军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有一次,现场技术人员突然打来电话:“杨主任,杨主任,清水泵电机的主轴修复打磨的时候不小心被我多切了一道口子,这下麻烦了!”
来到现场,只见几个技术人员围着拆开切坏的电机轴承,束手无策。杨秀军蹲下身子,仔细查看,沉默思索了一会儿说:“最好先用电焊补漏修复后再打磨,打磨精度要求很高,还是我自己来吧”。
话还没说完,只见他戴好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拿起电焊钳,熟练夹起电焊条,一时间焊花飞溅,随后紧接着拿起打磨机,半蹲着身子,反复打磨着受损的轴承。此时天空下起了小雨,打磨机摩擦出的零星火花夹杂着雨水落在他橙色的工作服上,不一会儿主轴就修复好了。有幸在旁边观看学习的工人都激动不已,因为电机轴承损坏如若不能及时修复,要么只能报废处理,要么就要更换主轴,但是难以拆卸。两者都是“下下策”,既费时费力还耗钱。电机设备昂贵,轴承及时修复不仅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还可以为项目部节约运营成本,可谓是一举两得。
他常说:“玉不琢,不成器”,看似简单的东西,里面却大有作为。
如果走进杨秀军的创新工作室,基本上很难见到他。因为他不是在车间,就是在去往一线的路上。打开他的手机微信运动计步器,每天都是一万多步。
31年间,杨秀军从一位刚刚入职的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发明创造的大师,在工作中学习创新,淡薄名利,靠的就是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的工作方法,靠的就是脚踏实地,不辞辛劳,迎难而上的工作态度,靠的就是诲人不倦,兢兢业业,敢于担当的热爱与情怀,而这正是我们当下念兹在兹的“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 上一篇:【扶贫特写】王姐两口子的“新”生活
- 下一篇:青年与责任